U小说 > 汉朝在线 > 第三十一章:匈奴的变迁

第三十一章:匈奴的变迁


  三十一章:匈奴的崛起

  (1)匈奴的变迁

  虏阵横北荒,胡星曜精芒。羽书速惊电,烽火昼连光。虎竹救边急,戎车森已行。明主不安席,按剑心飞扬。推毂出猛将,连旗登战场。兵威冲绝漠,杀气凌穹苍。列卒赤山下,开营紫塞傍。途冬沙风紧,旌旗飒凋伤。画角悲海月,征衣卷天霜。挥刃斩楼兰,弯弓射贤王。单于一平荡,种落自奔亡。收功报天子,行歌归咸阳。

  ——调寄李白《杂曲歌辞?出自蓟北门行》

  刘邦对内搞定项羽和其它各大诸侯后,对外将面临匈奴的恶意挑衅。对内他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惊心动魄,对外他和匈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当中同样一波三折,充满悬念。

  这里,首先我们来看看匈奴的情况。

  一、起源:匈奴的祖先原本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中,一个叫淳维的人。后来形成了在北方广大的草原和戈壁滩上的游牧民族。

  二、生活:他们象游侠一样飘浮不定,哪里有水哪里有草就往哪里走,过的是一种迁涉的游居生活。

  三、维生:

  主营牲畜:马、牛、羊、驴、骡、骆驼等等。

  兼营狩猎:包括天上飞的,水里游的,地上走的野兽。

  四、生活方式:食畜肉、饮奶酪。(谁动了我的奶酪源头就是这样里来的)

  五、生活习惯:穿衣革皮、被旃裘等。

  六、特点:

  1、没有文字,没有书籍(对于厌恶读书的人来说肯定会对这种民族的生活方式高呼万岁。),只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(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们都有名无姓,也没有字)

  2、从小就能骑马善射术,有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之称。

  3、不一样的礼仪。他们的婚姻很自由,可以自由取配。做儿子的可以娶后母为妻,做兄弟的也同样,只要有死去的,就可以结为夫妻。

  4、这个游牧民族的奴隶主贵族是一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。他们为了扩大地盘,到处掠夺奴隶,抢夺财物。

  请大家注意,这一点是匈奴人最为鲜明的特点。

  因此,中原这块物美丰鲜的地方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了。战国时乱世纷争,更是给了他们可乘的机会。于是乎他们利用中原各国进行内部相残的战争时,多次发兵侵入。

  每次来的都是空着手而来(除了必要的兵器刀剑还是要拿来的),去时却满载而归。什么金银财宝、锦罗绸缎、粮食牲畜,当然还包括美女佳人因有尽有。

  你说每次来都能到得这么多的好处,以后的吃喝拉撒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愁了,连晚上的寂寞都可以由美女消磨了,这样的事谁不向往。

  所以尝到了甜头的匈奴人自然来中原来的更勤的了,每次来都变本加利了,食量增大,胃口也增大了,因此中原人渐渐对匈奴感到了很讨厌。

  这就象到别人的地盘做客一样,请你来那是主人看得起你,你来了人家欢喜。但这种不请自来的客人(而且还每次空手而来满载而归)多半是不会受到主人喜欢的。

 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,秦昭王时,就修建了一项强大的抵御匈奴人的工作——修筑长城。

  但由于当时处于混乱时期,既便是这样仍然不能有效的抵抗到匈奴的“回娘家”。

  而赵国的边将李牧更是用枪杆子下出政权,直接就匈奴人干了几场大仗。

  但匈奴人他们不象汉人那样满口仁义道德,满嘴之乎者也,其实满肚子都是阴谋诡计。他们就实在多了,他们在战略上达到了超我境界,有利时,自己兵强时就打,不时,势单力薄时就逃。

  而且他们还有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逃跑不算耻辱,反而是英雄。谁逃的最快最好,只要能确保自己不死于战中,就是英雄。

  李牧虽然很想一举歼灭他们,但无奈他们局部吃了点亏后,就变成了缩头乌龟,和他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。他常常在这里打了一枪,换一个地方,然后再在那里打了一枪后,又换一个地方,如此一来李牧空有满腹才智,也拿他们没办法。

  就就好比猫和老鼠一样,就算猫再好,如果老鼠太狡猾,能躲的地方太多,还是一样拿他没办法。

  “匈奴即入盗,急入收保,闭关防守。”(《史记?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  这样消极的避战方针和态度,赵王就不满意了。不满意的后果是,直接就撤了李牧的职务。代替他的人自然诚诚恐恐,他知道既然赵王撤了消极防守的人,那他就要主动出击了。

  因此,每次匈奴“回娘家”来看看,他就会还以颜色。

  但问题是这个颜色最终砸到自己的脸上,因为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,他们也一旦发起飚来也是非常可怕的,因此反击的结果往往每次都吃了败仗还陪了财物。

  陪了夫人又折兵,这可不是赵王所愿意看到的。他没折了,找到李牧,低声下气的对他说,还是你上吧,别人来防比你做的更差。

  这话的意思分明是没有最差,只有更差。

  李牧本来是想立功建业,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绩来,但一听这话心里就不是滋味了。既然赵军现在败的一败涂地,你又想到找我,而且还对我这么不屑一顾。

  于是李牧就推托着不肯再上任了,理由是“臣有病恐不能再带兵了”。

  人都有逆反心量。此时的赵王见他越是推托,就越是认为他是一个人才,越是要他去做“边防大元帅”。

  最终,李牧碍于赵王的面也不好再推托了,于是,他就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:“王必用臣,臣如前。”

  意思就是说,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去守那边关,我只能采取闭关防守的老办法。

  赵王此时就怕他不肯再去守关边,不说一个条件就算一百个条件也会答应。更何况这个条件对他来说是举手这劳。

  就这样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线。

  当然,李牧就是李牧,第二次上任后,还是以前一样,关起门来主动躲开匈奴,摆出一幅事不关已,高高挂起的样子。

  因此匈奴人也逐渐对他大意起来,有时甚至公然敢在他眼皮低下摸几只鸡偷几狗,然后大摇大摆的走了。

  但这一切李牧都熟视无睹,是他真的太儒弱还,还是别有用心。

  一切答案等到三年后才解开。

  有一天,匈奴人又来占便宜了,一直在城里坐井观天的李牧突然心血来潮,打了那扇原本一直紧闭的大门,和匈奴人来了一个硬对硬。

  匈奴人在他出其不意的出击下吃了大亏,他们哪里肯善罢干休,于是回头叫上十余万匈奴人马气呼呼的来了,大有一血血仇之势。

  这下李牧知道自己捅了马蜂窝了,他不敢再和气势滔滔的匈奴人正面接触。

  赶紧带后后撤呗。很快就连丢了几座城了。匈奴人得了城池后,心里那个美啊,不用说,一个字:爽。

  于是他们乘胜接着出追赶李牧,非要把这个难剃着剃一下头再说不可。追啊追啊。当他们追到了个狭窄的小山谷时,李牧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了,他的计谋一步一步实现了,封住谷口,然后就毫不客气把他们送佛送上西天去了。

  数十万匈奴人瞬间灰飞烟灭。

  这是战国时期,中原人民抗击匈奴侵略者回娘家一次前无仅有的胜利。从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这才收敛了不少,而战国时的人民也暂时获得了安稳。

 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,匈奴人再度乘机出击。从而成就了抗匈奴名将蒙恬。蒙恬以暴制暴,打的匈奴人好久都不敢再来犯。

  后来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甘脆就直接从临洮(今甘肃岷县)到辽东修造了一道看不到尽头的铜墙铁壁。

  这便是至今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“万里长城”。

  北方匈奴的入侵又得到了遏制。

  然而,陈胜、吴广拉开革命的战火后,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,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辈们不懈的努力下,大秦王朝终于在新生代革命领导人项羽和刘邦的带领下推翻了。

  此后项羽和刘邦又进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。至此中原战火纷飞,国势动荡。

  而这期间,被一堵墙挡在门外的匈奴人虽然没有来对中原入侵,却也进行了一次翻天履地的革命。

  拉开匈奴内部革命战争的人就是一个叫冒顿的年轻人。

  本书首发来自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

  (https://www.uxiaoshuo.cc/82/82242/4313034.html)


1秒记住U小说:www.uxiaoshuo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uxiaoshuo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