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小说 > 匪盛年代 > 4-14河套失守

4-14河套失守


  日军对华派遣军西北军军团总司令为原关东军总司令南次郎,由于绥远早就落入了日军之手,所以日军的西北军军团在部队集结完后,直接陈兵黄河边。

  马鸿逵这几年经营宁夏,军事,政治,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,不但恢复了自己的骑兵队伍,步兵和装甲部队也搞的有声有色。

  马鸿逵已经把宁夏经营为他的小王国,由于蒋介石在河南黑过他,还害他父亲搭上了性命,所以现在对国民党中央政府,只是听调不听宣。

  马鸿逵已经在黄河宁夏境内这边,沿着黄河修了无数的碉堡和封锁线,后面就是装甲部队和两个军的步兵,还有一个整编骑兵军。

  由于宁夏面积是在过于狭小,能养这么多军队,还是依仗着河套平原的优势,两个整编步兵军,一个整编骑兵军,一个装甲团,还有各县保安团等。

  南次郎对于孙殿英西进失败的历史还是了解的,他已经做好了打算,在黄河边上跟西北四马军团做个决战,当看到黄河西南岸守军后,他知道西征已经成功了一半了。

  对于日军西北军团的西征,不止马鸿逵紧张,在陕北的共产党党中央也紧张,其他三马也紧张,因为日军西进部队有二十万之众,单凭任何一家也不可能独自面对。

  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留守兵团总司令是肖劲光,亲率留守兵团的警备第五团和警备第六团,北上宁夏,协助马鸿逵防守宁夏。

  如果日军占领了宁夏,这几乎就等于在陕北党中央的头顶悬了一把剑,随时都有坠下来的可能,不得不跟马鸿逵合作一把。

  马步芳,马步青和马鸿宾再次出兵宁夏,这次三马都有所保留,因为新疆方面还有苏联第三方面军三个军就在新疆,如果乘虚而入青海和甘肃,西北就真完了。

  前有狼后有虎,进退两难之际,只能两害取其重,所以重点对待陈兵黄河北岸的日军西北军团,如果日军西北军团进入甘肃和青海,这可是四马的大后方。

  从新疆进青海和宁夏,一个是还把四千多米的高原路程,一个是千里无人烟的戈壁滩,都不是什么好路程,几万大军进来,没什么威胁。

  而从宁夏这边西进就不一样了,这边靠近中原,也是三省的富裕区,占了这里,几乎就等于四马失去了地盘,剩贫瘠之地,几乎等于流浪了。

  南次郎再次失算了,他故意在这里拖延而不西渡黄河,就是想把四马的兵力都引导河套地区,聚而歼之,他没想到的是八路军会有两个团参战。

  三马和马鸿逵以及肖劲光五路人马,把河套地区的黄河沿岸划分为五段,每人各负责一段,骑兵负责救火,装甲部队是最后的依靠。

  其他三马都建议马鸿逵将装甲部队开到黄河边上,然后一字撒开,防守黄河绝对有效,而马鸿逵在旬县学到了装甲部队的实战用法,那就是装甲部队集团作战。

  马鸿逵的想法是,如果日军万一渡过黄河,依靠骑兵压不住的时候,装甲部队出其不意,绝对可以让过了黄河的日军,付出惨重的代价。

  南次郎集中炮火,对马鸿宾的防线进行了重点炮火打击,这种小把戏,让马鸿逵等人一眼望穿,最简单的声东击西战法。

  果然南次郎浪费大量炮弹打击马鸿宾的阵线,却是用渡船在河流比较缓和的马步青防御正面进行渡河,南次郎一共找到了四条渡船。

  渡河的第一波士兵是日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一联队,在大兴安岭西麓被旬县炮兵团杀伤过半,经过三四年的修养,已经恢复了战斗力。

  第一师团还是日军最精锐部队之一,但是第一师团所担负的责任比其他十六个常设师团都重的多,谁叫它是第一师团了。

  马步青的部队也遭到了炮火打击,三艘渡船非常顺利的就到达了黄河西南岸,比预想中的阻击微弱多了,让上岸的日军都有点恍惚,是不是错过什么了。

  马步青派来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少,却没参加过几次实战,被日军重炮一炸,各个都跟鸵鸟一样,抱着头撅着屁股,趴在战壕里,等待炮声停止。

  这跟旧军阀作战方式有关系,由于旧军阀的武器弹药都有限,先打一阵炮,然后停了再冲,他们还没碰到过炮火延伸射击这一战术。

  马步青的阵地居中,就这么被日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一联队给破了,日军使用三艘渡船利用临时拉起的绳索,以最快速度渡河。

  等马鸿逵派出骑兵赶到的时候,日军已经把对黄河的防御阵地,调整为对河套平原的防御阵地,骑兵的冲锋,也被日军以重火力和炮火支援打退。

  南次郎,估摸着电报应该来了,日军西征军团一共有七个师团,三个常设师团和四个新建师团,而黄河北岸的日军,顶多只有三个师团。

  南次郎将第九师团,第六师团,第40师团,第41师团,分兵从当年孙殿英进兵宁夏的那一路,既然当年孙殿英能过,相信副司令官关仙之也会做到。

  关仙之原本是被罢职了的,由于对华战争扩大,急缺高级将领,关仙之再次被启用,还从一师之长,升级为西北军团副司令。

  日军原有的十七个常设师团,通常称为一等甲类师团,除了本土的近卫师团,有第一师团至第十二师团,第十四师团,第十六师团,第十九师团,第二十师团,每个师团兵力均超过2.7万人,为日本永久性常设兵团。

  近卫师团后来扩编为近卫一师团,近卫二师团和近卫三师团,除了近卫师团,其他十六个一等甲类军团都参加了侵略中国的战争。

  二等乙类师团,第13师团,第15师团,第17师团,第十八师团至第110师团全为二等乙类作战师团,是七七事变爆发后,陆续为战争新增加的支援作战师团。

  二等乙类师团,由于组建目的为支援作战师团,所以战斗力不及甲类师团,乙类师团的兵力人数为2.5万人左右。

  还有三等丙类师团和四等丁类师团,是师团番号在110-300的师团番号,每个师团的兵力人数在1.5万人到2万人之间。

  丙类师团为后备师团,士兵都是新兵,战斗力较弱,大多都留在本土,在后期都改为包围本土作战部队,在中国战场越有三十个丙类师团。

  丁类师团,是新编或者独立混成旅团扩编,是专门为了扫荡占领区,针对占领区的扫荡于治安,战斗力很弱,只有二十个师团左右。

  (以上这些都是历史资料,给大家普及下,我也做个备份,由于篡改历史,所以日军在小说中的驻地都发生了变化,得时时看看。)

  肖劲光负责守卫黄河几字形的右上角,而日军却在他负责的下半段,也就是孙殿英当年走的地方,从这里过河了,而这里恰巧就是陕甘宁边区的范围内。

  最先发现情况的是陕甘宁留守兵团,警备第五团团白志文,这一段正好是他负责防御的最南段,来不急汇报,就先带领一个连的人在这里跟敌人先头部队交火。

  显然白志文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多少敌人,依靠预先做好的攻势,打退了敌人的先头部队,而下来他面临的是近十万的日军精锐部队。

  在中原战场上,十万日军部队,可以跟中央军三十万到四十万兵力相拼,尽管留守兵团的武器装备比较先进,敌我兵力差距太过悬殊。

  日军第六师团为先导,第九师团紧随其后,这都是日军一等甲类师团,第二次的日军冲击没有任何悬念,一百多人的警备五团战士,包括团长,全部牺牲在这里。

  马鸿逵也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多少日军,他只知道日军在华北战场和华中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,对西北投入的兵力应该不会太多。

  在马鸿逵的估计中,日军顶多也就两个师团,即就是最精锐的师团,自己还有两个步兵军和一个骑兵军,再加上装甲团辅助,应该能打个平手。

  他想的是,只要自己能够跟日军两个师团拼个平手,或者打个两败俱伤,怎么也都比中央军有面子,也能一扫前耻。

  四马都没有派人过黄河做过侦查,也没有任何资料能够显示敌人倒地有多少,只是在这里打防御战,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。

  而马鸿逵心里有底,他知道旬县集团绝对不会袖手旁观,虽然旬县集团只有一个军,战斗力却不是自己的两个步兵军所能比的。

  旬县集团不会让孙殿英悬在自己的北部,更不会让日军占领这里,至于共产党的部队为什么可以,难道还不明白么,旬县跟共产党人关系不一般。

  马鸿逵这次没有等程咬金自己上门,而是发电请求程咬金上门,因为出现在河套地区的日军,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,比他估计的三四万人,多了足足五倍。

  河套地区已经陷入了阵地争夺战,四马部队和肖劲光带领的两个警备团,都被困在这银川城周围,这里的阵地是马鸿逵这些年精心经营的。

  马鸿逵的装甲部队也没有用上,因为日军的进军速度太快了,日军铺开的面积太大,不是这三十多辆坦克和一百多辆装甲车就能赶过黄河的。

  第九师团对出现在河套平原的,这几十辆坦克和近百辆装甲车,相当熟悉,第九师团曾经在这些装甲车辆下损失过半,还丢失了几面军旗。

  第九师团向银川城进攻的时候,相当凶残和迅速,他们误以为这里是当初去东北虐杀他们的那支部队的大本营,怀着几分畏惧的心理,他们还是作出了歼灭这支部队的决定。

  经过一天的交战,日军西北军团终于完成了,对宁夏银川城的战略合围,在银川城的城墙上,马鸿逵才再次确认了,自己所要面临的敌人兵力。

  如果旬县集团不出兵来帮忙,在整个西北地区,恐怕无人能够阻拦日军在西北的西进了,虽然西安行营的兵力雄厚,也只有仅仅十五万人马,而大部分还在河南作战了。

  就是西安行营的全部人马集结,也不是这支日军的对手,中央军跟日军的兵力对比3:1的时候,才有一点机会打个平手,如果兵力相当,撤退吧![]

  温馨提示:

 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,本站提供阅读,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匪盛年代txt全集下载。匪盛年代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,请使用手机访问m.阅读。


  (https://www.uxiaoshuo.cc/41/41893/2476169.html)


1秒记住U小说:www.uxiaoshuo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uxiaoshuo.cc